福州燕山龙瑞寺
简介
龙瑞寺,原名龙瑞院,又称龙瑞古刹,位于福州东郊城门镇梁厝村。据梁克家《三山志》记载,寺始建于唐天复元年(901年)。距今1100年,占地面积达3142平方米。镶嵌于大雄宝殿东墙的清光绪十六年(1890年)《重建龙瑞寺碑序》亦有这样记载,寺“始建于唐天复元年。中祀三宝,前列牟尼,左祀高王大士,右祀谷神暨灵君。前之左则文昌帝君在焉,前之右则南境尊王山神并列焉。其神位所在固昭然也。至于自堂而下,则有无量宝塔列于两旁,与钟鼓楼对峙。自堂而廪庑之外,左有放生池,右有甘泉井;岂特修竹环其旁,茂林围其后已哉!”由此可见,龙瑞寺院当时的建筑规模颇为壮观。
寺坐北朝南,中轴线从南至北依次建筑有山门、天王殿、塔院、大雄宝殿、观音阁、藏经殿等,左右两厢为僧房,周围以风火砖土墙,现占地面积约有1300平方米。布局严谨,规模宏大,气势恢弘。寺内除大雄宝殿为古建筑外,其他建筑多为新构。陶塔原耸立于大雄宝殿前塔院东西两侧,蔚为奇观。清谢章铤在《龙瑞寺塔歌》序中谓“塔久似有欲倾之势,然左望则倾右,右望则倾左,不知何故也”。1941年福州沦陷,日本侵略军击断相轮塔刹,并盗窃镇塔之物。而现在的宝葫芦塔刹与陶制铃铎为迁移时,由长乐陶瓷厂重新烧制的。大雄宝殿面阔六柱五间,进深六楹,四周游廊,平面呈正方形。抬梁、穿斗混合木构架,单檐歇山顶。殿内现存有22根连柱础瓜楞石柱,为宋代重构之物。其中殿堂内六根瓜楞石柱高达4米,周长近2米。在福州地区古建筑中,有保存如此完好、如此之众的宋代瓜楞石柱十分罕见。大雄宝殿现存木构架以及外檐木制方形角柱等均为清代所修造。廊前花岗石须弥座石阶东西两侧,镶嵌有12面花岗石高浮雕图案,也是宋代所为。
从东至西,依次有双狮戏球、荣华富贵、椿萱双禄、怜子爱妻、封侯挂印、鲤跳龙门和士子游春、海族献宝、花荣枝茂、龟鹤同春、四季长春、八蛮贡象等。这些雕刻,题材丰富,构图别致,寓意深刻。如椿萱双禄图,画面上方分别雕有椿树与萱草,以代表父母高堂;下方浮雕双鹿,一鹿口含灵芝,另一鹿嘴衔萱草,寓意寿禄;借音借物以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感恩,与双寿双禄的祝愿。又如海族献宝图,画面以翻滚的海浪作背景,由神龟、虾精、文书和端坐在游龙上的达官等组成海族献宝队;神龟扛着“献宝”的大旗,后面跟着的双手都捧着不同的宝物,俨然是一支浩浩荡荡献宝队伍。以上雕刻,多以广泛流布于民间的神话传说、民间谚语等为题材,通过借喻、暗喻、比拟、双关、象征等手法,运用人物、花鸟、走兽、器物图案及文字等加以创制而成,深蕴幸福、吉祥、喜庆之意,寄托了人们对天下太平、阖家幸福、锦绣前程的祈求与希望。在这些作品中,部分图案所描绘的是与科举有关的内容,生动地反映了宋代偏安一隅的闽中文修武偃的升平气象,正如宋吕祖谦诗中所描写的那样:“路逢十客九青衿,半是同窗旧弟兄。最忆市桥灯火静,巷南巷北读书声。”
特别令人注目的是“八蛮贡象”浮雕,它与福州于山白塔唐代青石基座所雕“八蛮献宝”题材略同有异曲同工之妙。图中颂扬了五代闽王审知执行开放政策,招徕海外商贾,与各国友好往来,促进福建经济贸易的繁荣与发展。综观这些浮雕,不但内容丰富多彩,且雕刻精美绝伦。它巧妙合理地采用雕、刻、研磨、切割等制作手段,以圆雕、浮雕、透雕和线刻等各种形式,生动传神、形象简约、幽默含蓄地表现了物体对象,赋予石刻艺术深层的奥秘和丰富的内涵,具有 较高的观赏价值,是不可多得的宋代石雕艺术之珍品。 除此之外,龙瑞 寺内还保存有石槽、石盆、 甘泉井、等宋代石雕文物,且多数都有“绍兴乙丑”(1145年)、“绍熙癸丑”(1193年)等纪年铭文,十分宝贵,可作为类型石刻的断代标本。
大雄宝殿、两厢的祖师殿、大士殿、地藏殿、伽蓝殿、及观音阁等组成。大雄宝殿,面阔5间,进深7柱,现存台基、柱础、瓜楞石柱为唐宋原物,木构梁架为清重修。 寺中大雄宝殿的殿基由石头砌筑成须弥形式,镶有高浮雕图像石板,雕刻手法简约大气,带有浓厚北方风格。据考证,这种风格的石板浮雕全国只有2处。目前,福建所能见到的最早狮型雕塑也在其中。 该寺1983年被福州市政府定为“市级文物保护单位”,2003年,被省政府定为“省 级文物保护单位”。“ 类型为古建筑,批号为35010029”。
原龙瑞寺门大殿前东西两侧的镇寺之宝 ,“千佛陶塔” 。1972被移至鼓山涌泉寺。好一对玲珑俊俏的千年陶塔,东塔名“庄严劫千佛宝塔”,西塔叫“贤劫千佛宝塔”。塔名均取自佛教用语。“庄严劫”者,过去佛也;“贤劫”者,现在佛也。按佛教经典,有三千名经三卷,一是《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》,二为《现在贤劫千佛名经》,三曰《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》,谓此三劫中各有千佛出世。两座塔中之造像,为过去与现在千佛,以供养瞻礼,敬塔敬佛。
陶塔为仿木楼阁式结构,八角九层,高8.3米,座径1.2米,双层须弥座,宝葫芦塔刹。塔用陶土分层雕塑烧制,榫卯拼接而成,自下而上,宽度逐层收分,塔身施绀青色釉。每座塔壁贴有捏塑坐佛1038尊,八角塔檐别有佛像72尊,塔檐翘角下悬挂有72枚陶制风铎。塔座饰有狮子、力士和花卉图案等,雕刻都十分精致。由于大型楼阁式陶塔全国少有,闽侯雪峰寺原有一对陶塔早已毁没,现存千佛陶塔已成孤例。因此,断定它们的烧造年代与生产地点存在着一定的困难。或认为宋代本地所造,或说是明太监郑和从西洋带回,众说不一。但此类以陶烧造的宝塔,在国内十分罕见。20世纪70年代,福州市文物工作者在这两座陶塔底座上发现题识各一段,东塔云:“当山比丘道乾为四恩、三有、法界含生,特发诚敬造庄严劫千佛宝塔一座,安于大殿前,永为四众瞻礼,然愿常来常值。时元丰五年,岁次壬戌谨题。监院僧若观、住持传法、沙门载文。匠人高成。”西塔曰:“闽县永盛里清信弟子郑富与室中谢三十一娘,各为四恩、三有,发心敬造贤劫千佛宝塔一座,舍入龙瑞院大殿前,永充供养。愿今生宿世罪业皆除,阖家男女新妇孙侄等,现处当来,善牙增长,次第有情,俱沾利乐。时大宋元丰五年,岁次壬戌十月初一日谨题。缘化僧若观、劝首住持传法、沙门载文。匠人高成。”这两段题识的发现,揭开了陶塔神秘的面纱。从中我们知道陶塔建造的确切时间是在宋元丰五年(1082年)。东塔为龙瑞院寺僧所募建;西塔系闽县永盛里(即今城门镇梁厝村附近)当地人郑富与妻子谢氏所舍造,其舍造的目的是为了四恩(即父母恩、众生恩、国王恩、三宝恩)、三有(即本有,现生之身心;当有,未来之身心;中有,本有与 有之间所受身心)和一切含有生命者。两座陶塔都 是当地陶工高成所烧制。
原来的千佛陶塔地基,现在是两口水井。